□陈晓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过去10年,我国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成本不断降低,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市场客群的角度来看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普惠金融的发展可谓成效显著。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也意味着,普惠金融会持续深入推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布局普惠金融赛道,走出一条特色化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是当前值得深刻思考探索的课题。
我国普惠金融经历10年发展,绘就了一幅从生根发芽到开枝散叶的新画卷,但当下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普惠金融赛道同质化竞争激烈,国有大行与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中小银行之间如何构建平衡的资源配置任重道远;普惠金融的整体收益不高,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回报率相对较低,这与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金融机构的属性存在矛盾;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配置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成熟且高效的技术支撑等。
因此,如何实现普惠金融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提升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经营价值、协同价值及创新价值,是商业银行要重点关注的突破口。商业银行要从以下“五点”协同发力,方能在普惠金融赛道上抢跑领先,走出特色路,赢得市场。
从“平衡点”上发力
形成共赢之道的合力
普惠金融的共赢之道在于商业银行之间的平衡有序和银政合作的共生共荣。商业银行之间的共赢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找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市场定位,推进不同类型银行平衡有序、错位竞争,避免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和金融体系的低效,合力形成市场互补、差异经营、合作共赢的普惠金融发展格局。如国有大型银行要扛起“引领发展”的大旗,多分享好的经验和成果,为普惠金融总体发展贡献领军力量;股份制银行可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均衡机构网点布局,打造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体验感;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中小银行可向地方基层延伸,坚持服务街道、服务社区、服务村镇,回归普惠金融业务本源。普惠金融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是商业银行走好普惠金融之路的捷径。国库集中支付、重点项目资金等开立结算账户,政府财政资金的归集,可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在贷款投放上搭建好政企、政银合作平台,在支持“三农”、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市民等群体获贷上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将有利于促进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从“落脚点”上发力
巩固金融服务的定力
普惠金融的“落脚点”在于市场客群的精准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通过服务三大客群做实、做透、做精、做细普惠金融,使老百姓乐享“看得见”的服务,让普惠金融变得更简单。
一是要用情服务农民群众。商业银行应用更“接地气”的方式,秉承“挎包精神”,持续下沉,为农民群众开展金融服务。只有脚踏实地走、逐家逐户到,商业银行员工才能成为农民群众的金融“活地图”,才能摸清千家万户的金融需求,带着“一揽子”金融产品做透“家庭普惠”,帮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人,让普惠金融更有情怀、有温度、有责任。
二是要用心服务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要用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办贷效率,用好用足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贷款增量激励等各项稳企纾困政策,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加大各类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投放力度,让普惠金融活水润泽千行百业,帮助符合条件的小微市场主体化解短期融资困境。
三是要用智服务新市民。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既是国家给金融机构下达的一道新命题,也是金融机构扬帆起航的新蓝海。新市民服务潮起,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新市民面临工作流动性大、银行收入流水不连续、缺少抵押物等问题,商业银行可尝试通过智慧金融的大数据、信息共享等方式甄选出信用资质较高的新市民,量身定制“适新市民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涵盖衣、食、住、行、育儿、养老全流程化服务,实现场景全覆盖,消除金融服务盲区,实现全方位智慧金融产品服务。
从“创新点”上发力
释放快速发展的活力
商业银行要想在普惠金融服务中大有作为,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深度重构和全面再造。
一是要厚植高效信贷文化。构建高效的信贷审查审批机制,让效率意识深入人心,针对普惠金融户多量大、单笔金额小的特点,针对性地优化放贷流程,下放审批权限,提升市场客群的借贷效率,让小额贷款实现像存款一样方便快捷,促进普惠金融“落地生根”。
二是要加强信贷产品创新。根据辖内实际情况,按照“一地一品、一品一贷”的差异化创新思路,积极开发“量体裁衣”式的信贷产品,通过不断丰富信贷支持模式,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三是要线上线下(300959)协同发展。以提升客户服务便捷性为出发点,加快数字普惠和网点下沉一体推进、双向赋能。线上,通过不断加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强化数据分析,精准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降低普惠金融业务成本,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线下,通过优化网点普惠业务运营模式,发挥网点渠道优势,全面提高网点服务效率和质量。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以金融产品、中间业务、利率定价等为重点的业务创新,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高效化的线上产品与有温情、有品质的线下服务无缝衔接,推进线上线下协同健康发展。
从“风险点”上发力
提升行稳致远的张力
商业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只有守住风险底线,才能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商业银行在有效满足百姓普惠金融需求的同时,更应该高度注重风险防范,实现经营风险最小化,从而提升效能、固本强基。
一是要走深走实了解客群。依托对当地客群的长期走访,从农村到社区、从商圈到园区、从政府到企业,深入了解不同客群实际生活、生产、经营和诚信等情况,以高度的责任感构建评级授信“白名单”,通过有效运用授信成果降低放贷风险。
二是要强化风险担保机制。可取得政府、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完善信用担保制度,鼓励政府担保机构为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加强再担保机构建设,完善担保补偿机制。
三是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商业银行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拥抱数字时代发展,以金融机构之间、银政系统之间的数据双向开放为契机,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风控水平,推动客户信息、行业信息与金融市场信息三者融合,避免信息不对称,既管控好风险,又降低管理成本,促进普惠金融安全发展。
四是要构建全面风控体系。建设覆盖风险识别、限额管理、风险预警、逾期催收和不良核销等全流程的风控体系,将数字化风控嵌入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实时监测普惠金融业务运营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精准预警、及时处置,大幅提升风险识别、预警、处置能力,为普惠金融稳健发展筑牢风险底线。
从“管理点”上发力
激活员工队伍的战力
商业银行要想在普惠金融赛道上服务好市场客群,关键还需要把员工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激活员工队伍的战斗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夯实工作作风。商业银行员工要提振士气、务实作风,持之以恒把普惠金融工作做广、做深、做扎实,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靠“一朝一夕之功”,要靠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夯实基础客户,当好老百姓信得过的“金融管家”。
二是要强化考核激励。在考核方面,商业银行可搭建普惠金融绩效考核系统,在薪酬上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让普惠金融贡献度与职场上升通道紧密挂钩,促使员工在普惠金融赛道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激励方面,商业银行可实施每周通报、每月考评、年度总评,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对普惠金融工作质量好、群众反映好的员工实施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
三是要抓实员工培训。加强人才兴行战略,强化员工培训管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员工普惠金融能力素质快速提升,真正成为业务精、服务优、守底线的“三好”员工,打好普惠金融事业永葆生机活力的“人才战”。
擦亮金融本色,深耕普惠金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商业银行要想把普惠金融落到实处,就必须做到脚步走到哪里,心就沉到哪里,汗水就洒到哪里,金融服务就播种到哪里。唯有坚守初心、坚定信心,聚焦“五点”发力,让金融供给有力度、服务百姓有温度,方能凝聚人心、人气,推动普惠金融走得更深、走得更实、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衡阳农商银行办公室)炒股配资网址
创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